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法规定
湖口律师事务所
2025-05-30
《刑事诉讼法》对未成年人犯罪有诸多特别规定。
在立案阶段,对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,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应及时受理、审查。
侦查过程中,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,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。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。同时,应当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。
审查起诉阶段,人民检察院应听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法定代理人、辩护人的意见。对于犯罪情节轻微,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未成年人,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,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。
审判时,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,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不得公开审理。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问题,骆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如下:
1. 基本原则: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针,坚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的原则。
2. 专门机构与人员: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,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,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、检察人员、侦查人员承办。
3. 社会调查: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时,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成长经历、犯罪原因、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。
4. 法律援助: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。
5. 附条件不起诉: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规定的犯罪,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,符合起诉条件,但有悔罪表现的,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,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。
6. 不公开审理: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,不公开审理。但是,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,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。
7. 犯罪记录封存: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,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 基本原则: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针,坚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的原则。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,保障其合法权益。
2. 专门程序: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,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规定的犯罪,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,符合起诉条件,但有悔罪表现的,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考验期内,未成年人遵守规定,考验期满则不起诉。
3. 审判程序:开庭审理时,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,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不得公开审理。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予以封存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法中有一系列特殊且细致的规定。
在立案阶段,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,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会更加谨慎地审查案件情况,全面收集可能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、心理状态等相关的信息。
侦查过程中,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,会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。比如,会选择相对缓和、安静的讯问场所,避免给未成年人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。同时,会有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参与讯问过程,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在审判环节,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会采取不公开审理的原则,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名誉。法庭会根据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、悔罪表现等,做出公正且有利于其改造和回归社会的判决。判决会侧重于教育和矫治,而非单纯的惩罚。
此外,法律还规定了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,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,致力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过自新,重新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。
在立案阶段,对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,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应及时受理、审查。
侦查过程中,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,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。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。同时,应当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。
审查起诉阶段,人民检察院应听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法定代理人、辩护人的意见。对于犯罪情节轻微,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未成年人,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,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。
审判时,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,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不得公开审理。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问题,骆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如下:
1. 基本原则: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针,坚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的原则。
2. 专门机构与人员: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,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,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、检察人员、侦查人员承办。
3. 社会调查: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时,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成长经历、犯罪原因、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。
4. 法律援助:未成年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。
5. 附条件不起诉: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规定的犯罪,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,符合起诉条件,但有悔罪表现的,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,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。
6. 不公开审理: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,不公开审理。但是,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,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。
7. 犯罪记录封存: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,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 基本原则: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针,坚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的原则。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,保障其合法权益。
2. 专门程序: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,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规定的犯罪,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,符合起诉条件,但有悔罪表现的,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。在考验期内,未成年人遵守规定,考验期满则不起诉。
3. 审判程序:开庭审理时,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,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不得公开审理。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予以封存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法中有一系列特殊且细致的规定。
在立案阶段,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,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会更加谨慎地审查案件情况,全面收集可能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、心理状态等相关的信息。
侦查过程中,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,会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。比如,会选择相对缓和、安静的讯问场所,避免给未成年人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。同时,会有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参与讯问过程,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在审判环节,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会采取不公开审理的原则,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名誉。法庭会根据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、悔罪表现等,做出公正且有利于其改造和回归社会的判决。判决会侧重于教育和矫治,而非单纯的惩罚。
此外,法律还规定了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,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,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,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。犯罪记录被封存的,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,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。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,致力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过自新,重新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。
下一篇:暂无 了